紫笔文学 > 大隋:我,杨广,又苟又稳免费 > 第168章 为华夏之崛起而读书

第168章 为华夏之崛起而读书


第168章  为华夏之崛起而读书

        “为华夏之崛起而读书!!”

        王夫子轻轻的念着杨广刚才说过的话,陡然间双眼就迸发出强烈的光芒继续看向了杨广,那眼中竟然慢慢的从欣赏变成了仰望之色。

        旁人听来这话或许有些空泛,但是王隆明白,杨广说的绝对是他内心所想的。

        若非有如此宏愿,眼前的这位大隋晋王何必劳心费力,若非有如此胸怀,怎么会将自己藏在一切的盛名之下,不求不取,若非有如此抱负,何必做这样的事情。

        以眼前之人的才学,诗词歌赋之惊才绝艳,他一人就可压下朕大隋的才子们,为什么要让这么多人读书呢?

        “为华夏之崛起而读书!!!”

        这句话再次在王隆的心中响起,晋王所言既所行,他真的是要让大隋的学子们都读书,甚至在晋王的心中,贩夫走卒与王侯将相家的孩子无异,他想让他们都接受教育。

        教化天下!!!

        王隆的心中,杨广的行为就是在教化天下,犹有孔夫子有教无类之深意,晋王是他见过唯一的一个真心实意做如此事情的人。

        真正意义上将孔圣人的话落到了实处。

        王隆老夫子面色未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内心中早已狂风巨浪,不禁有了些少年心性,暗想:“我就知道晋王殿下是儒家门生,他所做的就是孔圣人的有教无类,他不是那说大话的妄言狂徒,而是做实事的人。”

        “大隋幸有晋王,只要晋王一直掌权一定会不断的推进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旁落太久了,历来杀伐,礼乐崩坏的几百年,还有多少儒家读书人?人信佛,信道,信旁门左道,乌烟瘴气,男不男,女不女,君不君,臣不臣,应是天下有晋王拨乱反正才对。”

        “他说的不是为大隋之崛起而读书,是为华夏之崛起而读书,晋王殿下的胸中装的从不是仅仅大隋而已,是天下百姓。”

        “或,他为天下共主,甚好!”

        王隆没想到自己竟然因为晋王一句话而想出这么多的东西来,此时心绪久久不能平静,还是在元孝矩的轻呼下才回了神。

        “王夫子,王夫子……”

        王隆回过神来说:“不好意思诸位,方才走神了,想了些事情。”

        此时的王隆才仔细的看着其他年轻人的面色,面对杨广的话,他们没人笑,不是不觉得杨广是在说大话,而是不敢嘲笑当朝晋王而已。

        王隆明白眼前的人绝无一人会觉得杨广说的是真的,只觉得杨广是在说一句很大的,很空的话。

        是啊,为什么要全世界的人认可,你自己认可自己所想所言便可以了。

        王隆面带微笑,对着杨广回了一句场面话:“晋王殿下心怀宽广,老臣亦觉得有所不及,佩服,佩服。”

        看着王隆回的场面话,元孝矩都觉得好笑,笑杨广这话说的好像别人会信一样。

        王隆收敛心神,对着诸位年轻人说:“读书但凡为的是好事,便都是好的,莫要心性杂乱,见污秽者高升便转了想法,恪守本心尤为重要。”

        “说了读书,我还有一事要问你们,古人言,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诸位皆勋贵子弟,家中名望盛隆,在大隋都官居要职,不可谓不是士大夫也,诸位将来也会成为大隋的士大夫,想问你们,伱们心中何为士大夫?”

        众人论道,纷纷起身回答王夫子的问题,其中不乏有想要给在场的晋王留下好印象的年轻人。

        “王公论道,士大夫行之,士大夫乃为王公行事之人。”

        “错,士大夫亦是劝诫王公之人,贤明之王公有事有行都会问过士大夫,所以士大夫乃是为劝诫王公之人,为人要正,为人要直。”

        ……

        下面一群人讨论了起来,王隆非常满意一群人的议论,最后却还是看向了杨广,等到议论声停了之后,便问杨广:“晋王殿下,老臣可否问您何为士大夫。”

        所有的目光再次看向了杨广,杨广也不好意思拒绝,便只得开口说。

        “诸位都知苏秦吧。”

        下面就有人抢答:“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阳人与张仪、孙膑、庞涓同师鬼谷子,出游列国,以期谋一官半职,几年后,无望而归,妻不下机,嫂不为炊,父母不子,后发愤读书,致力于纵横之术,游说六国合纵御秦,使秦不能向东扩张,佩六国相印。”

        杨广点点头:“苏秦也是洛阳人,他是士大夫吧?”

        众人点头。

        “他有一句话流传甚广,使我有洛阳二顷田安能佩六国相印,你们应该都听过吧。”

        众人再次点头。

        “此话对吗?”

        这问题众人再次面面相觑,虽然大家都知道这句话,但是这句话对不对似乎没人想过,而且这句话好像不是用对还不对来分辨的。

        <div  class="contentadv">        见众人答不上来,杨广便直接了当的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此话不对,不过是苏秦谦虚或说直白些虚伪的托词罢了,却教坏了后世子孙。”

        众人大惊,直接说苏秦虚伪,这好歹也是洛阳本地先人,若非因为身份是晋王,在场之人怕是要站起来直接对喷了,但是因为是晋王,他们不敢。

        “方才你介绍苏秦出游列国,以期谋一官半职,从他年少时便一直打算当官,只不过怀才不遇罢了,后得机遇便扶摇直上,佩六国相印,他嘴上说着使我有洛阳二顷田安能佩六国相印,做的却不是如此,纵使给他洛阳二顷田,百顷田,千顷田,亦会佩六国相印。”

        “这才是真正的士大夫,当仁不让,遇难不退,胸怀万民,为中原天下有一拳之力便尽一拳之力,国家危难则救国救民,国家兴旺则添砖加瓦。”

        杨广的语气轻缓,并不激动,但是说的众人哑口无言,王隆无比欣慰的看着杨广。

        本以为他这样就说完了,但是杨广仅仅停了一息时间便再次开口。

        “士大夫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声音依旧不响,但是这四句话如同亘古洪钟炸响在王隆的脑中,这是何等气魄?!

        王隆怔怔的看着杨广,心中在怒号:“他说士大夫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更要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能说出如此的话?光是念起来都觉得激奋人心。”

        横渠四句,对于第一次听到它的读书人具有永恒且强烈的杀伤力,这种杀伤力对于那些读书越多,追寻越久,为人越正的读书人来说越是致命。

        因为其中蕴含着所有读书人,在出发时的美好期盼,又有着包容天下的雄心壮志。

        这就像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对于从底层爬上来的武将的意义差不多。

        体会到杨广三言两语中所蕴含的力量,就算是寻常不对付的元孝距以后说杨广也只得多了一句,空有文采。

        就算再不愿意承认,在这方面元孝距觉得绝对不能惹杨广,什么诗会啊,佳节绝对不要在杨广的面前装杯。

        震惊之后王隆对着杨广说:“晋王殿下之言我等应谨记在心才行。”

        “是,王夫子。”

        杨广到有些无奈,他并不想人前显贵,但是就碰到咱专业上了。

        王隆对于今日甚是满意,今日名为讲学,但是他反而和杨广学了许多。

        对着年轻人说:“今日能听到晋王的话幸哉,诸位回到家中不妨多想想晋王今日之言,想通了对你们多有裨益。”

        “多谢夫子教诲,多谢晋王教诲。”

        众人散去后,杨广也准备离去,走到门口和王隆作别就上了马车。

        路上一对猎人父子走过,打山货野味的猎人今日刚卖完了皮毛,领着儿子走过此处。

        那皮肤黝黑的孩子好奇的看着中南大学堂的牌匾,并不大的眼睛里却充满着光亮:“阿爹,这就是那什么学堂吗?”

        猎户忙拉住了自家孩子:“你这孩子往前跑什么,别冲撞了里面的贵人。”

        “爹,我以后能来这里读书吗?”

        “胡思乱想什么?那可是贵公子们读书的地方,你爹我是打猎的,你把我这身本事学了去,以后就有活路了,还想读书?咱家啥时候出过读书人?”

        孩子满心的憧憬但是被他爹一句话堵死了。

        孩子的失望让他的眼神无比的暗淡,没了之前的光彩。

        此时一辆华贵的马车缓缓驶过,一个公子哥探出脑袋来喊:“喂,小兄弟,想读书吗?”

        男孩子欲言又止,无话说。

        杨广从车上扔下一本书来,然后说:“想读就读吧,不认识的字就去读书报刊处自己看,能学几个算几个。”

        马车驶离,男孩捡起书,他不认识字,只能分辨那印刷出来的书上头第一个字是“三”。

        马车内袁天天问杨广:“给那孩子一本书,有什么用呢,他会看吗?”

        杨广一笑,从容自信:“看与不看都无妨,做对的事情变好了。”

        “为何你想要这么多人读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https://www.zbbwx.net/book/3040772/115997851.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bwx.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b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