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笔文学 > 魂穿六零:步步惊心步步稳 > 第42章 奇葩

第42章 奇葩


吃饱喝足之后,杨父杨母给亲戚们敬一圈酒,有人也会戏耍公婆两,不过基本上所有人都求着杨父杨母,所以杨父杨母没有什么人刁难,都是说好话的,

  “二狗,你完成这件大事,以后就不用担心了。”杨父的名字叫二狗,这个地方的名字很多都很随意,生了太多孩子,随口取一个名字,天生地养,很快孩子就能给家里干活了。

  杨二狗的老母亲生了9个孩子,留在家里七个,送出去两个。杨二狗不像王二平家的一堆猫狗都是为了贱名好养活,杨二狗这个名字代表了一种随意和不在意。他是第五个孩子,不算最大的,不算最小的,也不是最机灵的,也不是最好看的。

  也许那个年代就没有什么好看的小孩子,夏天的皮肤晒的发黑,干瘦干瘦;冬天没有抹油的习惯,也没有那个条件,孩子穿的薄,皮肤发红皴裂,鼻子上还吸溜着鼻涕,都是冷的缘故;手上脚上都是冻疮,刚开始有点痒,有点红,也有点肿,挠的挠的就破皮流黄水。讲究人看到了都要摇头远离。

  杨二狗能当上供销社的卖货的,也是有一番奇遇的,漫山遍野的泥腿子,你怎么就那么能呢!

  杨二狗实在是没有办法,家里的爹妈不怎么管孩子,一做好饭,两公婆一人一大碗,剩下的几个孩子分,哪个孩子表现好多分点。从小,几个孩子都是互相竞争的状态,大的欺负小的,小的偶尔会抱团取暖。

  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爱孩子,杨二狗的爹妈觉得他们的任务就是生孩子,再给孩子娶媳妇,有香火继承不辱没先人就行。上面齐齐整整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嫁出去老三老四收的彩礼正好给老大、老二娶媳妇。

  那会的人成了亲基本次年就会生孩子,没有避孕措施,孩子不停的生。  杨二狗的爹妈就觉得已经完成了他们的任务,他们自己传宗接代了,儿子也传宗接代了。剩下的三个儿子老五、老六、老七他们就不准备管了。

  杨父杨母觉得孩子长这么大仁至义尽了,偶尔能给吃个饭,其他全不管,不管吃没吃饱,穿没穿暖,一概不管。大半小子,吃穷老子,偶尔他们吃的多了,棒子就抽过来了。

  村里有岁数大的劝一下杨爹杨妈,自己的孩子还要经管一下,生下来的不是猫不是狗,三个大小伙子,在村里整天游荡连老鼠都要打来吃。杨爹杨妈理直气壮,孙子都有了,那几个小子都大了,他们自己就会找吃的。

  杨二狗饿的实在受不了,跑到了三河乡,开始给人帮工,他所求简单,只为吃口饱饭,穿衣能蔽体,干活下苦力。杂货铺的老板也姓杨,刚开始是看他便宜用他,后来时间长了,就有了几分香火情,而且同姓杨,最后也是真正为他打算,叫他学了记账的本事,也认得几个字。

  解放后,杂货铺的老板吓的跑蒙地去了。杨二狗有着杂货铺工作经验,而且跟着老板认了字,就去了供销社记记账;最后娶了邮局工作的刘春妞,两人都吃公家饭,小日子别提多滋润了。

  唯一不足的是,他们成亲五六年都没有孩子。周围的人都说刘春妮不会生,也有的人劝他,有些人刚开始不会生,等到后面就会生了,命里有的话不用着急。

  他还是有点嫌弃刘春妮的,不过有工作的女人不好找,如果离了刘春妮,再找一个吃公家饭的是千难万难。刘春妮也有点理亏,总觉得对不起杨二狗,还是比较忍让他。

  他在供销社工作之后,家里的人就知道了。很奇怪,他饿的要死的时候好像没几个人知道,人人都漠视他;当他在供销社工作之后,家里人很快就来找他了。

  家里的老六老七也在他之后离开了家,老六跑到县城,当了上门女婿,和家里人从不来往。老七却不知所踪,这么多年过去了,都没有任何消息。只有他离得比较近一点,想跟那家里断也断不了。

  看他多年没有孩子,他那糊涂的老爹老妈甚至说可以给他说个小的,生了孩子抱给刘春妮养,幸亏他附庸风雅看点报纸,知道这种错误不能犯。

  杨大哥杨二哥有机会就劝他引一个小孩子,有了一个孩子之后就能带来自己的亲孩子。他有点三心二意,回去跟刘春妮商量了之后,两人都没下定决心引谁的孩子。

  杨二狗心里不愿意引杨老大、杨老二的孩子,老大家最小的孩子10岁,老二家最小的孩子七岁,沾上哪一家都没有好果子吃。夫妻两商量着都打听一下。

  结果有一天,杨二狗在单位算账的时候,刘春妮到家早看到他们家院子里有一个小孩,杨老二家的小兵。刘春妮问他:“你爹,你妈呢,你在这干啥?”  小兵就喊道:“我妈让我过来给我五爹当儿子,给我吃好的,喝好的。”

  刘春妮心下有点不高兴,以为是杨二狗私自定下的。不过她也捏着鼻子认了,有些事情还是要顺着点男人。杨二狗回来家里看到了小兵,以为是刘春妮的决定。

  这小兵就在他们家住了下了,不过夫妻二人都上班,有时候让小兵一个人在家也不行。没想到,杨二嫂善解人意,过两天院子里又多了十二岁的草草,说是她妈说了,让她过来照顾小兵,好让五爹五妈上班。

  两人觉得有点不对劲,不过有两个孩子还热闹些,也就没有说什么。过了半个多月,杨老二一家拖家带口都来了,总共六个孩子,两个大人。杨二狗两间窑洞塞的满满的。

  说是害怕小兵不适应。他两自诩文明人,说不引孩子了,话里话外让杨老二一家回去。杨老二每次说到这个话题,都骂老婆,打孩子,杨二嫂哭成一团,孩子们也鬼哭狼嚎,每次都草草收场。

  刘春妮同为女人,很是同情杨二嫂,杨二哥看着是打老婆的人,对杨二嫂难免亲近了几分。杨二嫂也一幅感恩的样子,很心疼刘春妮上班辛苦,每天刘春妮把粮拿出来,她都抢着做饭。

  对刘春妮是毕恭毕敬,笑容满面,刘春妮做什么,都会笑眯眯的上前:"妮,你上了一天累了,我来就行了。"慢慢的家里的厨房和粮房就归二嫂管了,刘春妮和杨二狗过了几天舒服日子。

  不过他们慢慢觉得不对了,家里的暖壶不见了,烧水的壶不见了,粮食也吃的很快,到最后,他们夫妻两回家的时候,人家都收拾干净了,他们反而成了不受欢迎的客人。

  刘春妮也觉出味来了,她的一片同情都喂了狗,人家就是做戏。杨二嫂就是那军师,全家都听她调动。光靠夫妻两都赶不走这一家人了。

  后来是刘春妮回娘家搬了救兵,来了十来个大汉,一人许了二斤粮,才将老二一家给扔出去。当时闹得很难看,他们家里的东西基本都被搬空了。后来帮忙的人许的东西都是借的。这件事情以后,他们两也受了一段时间的苦,是问别人借钱借粮才把日子过去了。

  刘春妮跟他闹了一场,他也发了狠,也绝了过继兄弟家孩子心,一个孩子后面跟着一家人,他跟刘春妮两个人是请神容易送神难。


  (https://www.zbbwx.net/book/3313211/11111092.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bwx.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b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