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笔文学 > 大明:被剧透的老朱,一统全球! > 第48章 而我,作为守护正统的将军,胜利即为荣耀。

第48章 而我,作为守护正统的将军,胜利即为荣耀。


退位时出现。

  但这次的偏离,给了他们一个拯救朱柏的机会。

  他承诺,只需三年,他们就能再次相见。

  李景隆听着朱元璋的话,心中暗自盘算,这三年,将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关键时期。

  他紧握拳头,决心在这场历史的洪流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朱柏的心弦被触动,暗自感慨命运的微妙。

  这次的时空跳跃,他们将穿越到朱柏的世界,只是这次不再是瞬间,而是三年后的未来。

  面对即将重逢却又可能再次分离的亲人,朱柏深感无奈,问道:“釜,为何是如此漫长的三年。”

  他渴望理解这漫长等待背后的理由。

  “三年,足以见证历史的巨变。”

  朱柏耳边响起的回答,带着一丝冷酷的决心,“朱允炆的皇位将摇摇欲坠,这是老朱期待的历史转折。”

  朱柏察觉到父亲朱柏的眼神里燃烧着对那个叛逆者的愤怒,仿佛在心中默默发誓,要在朱允炆最无助时给予致命一击。

  朱标紧随其后,沉稳地许诺:“十二弟,珍重。

  三年后,我们在京城重逢。”

  朱柏心中交织着困惑和不舍,试图抓住最后的线索:“父皇,五年后,我抵达京城,朱家能否容纳我在内?”

  朱柏看到朱柏点头,苏铭在一旁适时催促:“时间紧迫,朱帝,请勿拖延。”

  尽管朱柏对苏铭的存在感到好奇,但从他的语气中,朱柏感受到他对父亲的轻蔑,这令朱柏对这位神秘人物产生了新的兴趣。

  朱柏注意到朱柏和朱标都没有提及苏铭,但他的言行似乎在关键时刻起着决定性作用。

  朱柏的注意力被朱柏的命令吸引,他下令将王府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火油,而后让所有人从后门撤离。

  面对李景隆的惊讶,朱柏的父亲毫不在意,坚决执行计划。

  朱柏看着王府陷入火海,心中充满担忧,但他明白,苏铭的存在意味着他们有逃脱的可能。

  吴玉,身为湘王妃,身负家族荣耀,此刻换上坚韧的装扮,英姿焕发。

  她拉着朱柏,坚定地告诉他:“听父皇的话,暂时离去,我们的重逢不会遥远。”

  朱柏感激地向朱柏深深磕头,然后毅然决然地离开。

  在湘王府的后门,李景隆已更换了守卫,他指示他们护送朱柏一家出城北行。

  朱柏回头望向那曾是他生活的王府,如梦似幻。

  待最后一个人离开,李景隆踏入王府,浓烈的火油味扑鼻而来,他掩住口鼻,寻找朱柏的身影。

  躬身致意道:“陛下,湘王已离城。”

  朱元璋微微颔首,凝视着李景隆,缓缓说道:“命令你跟随在湘王后面启程。”是有份重任需交付予你。”

  李景隆立刻挺直身躯,全神贯注。

  朱元璋的慎重态度,昭示着此事非比寻常。

  “记得,朕与太子的出现,是那位苏铭先生的安排。”

  他继续说道,“不久后,我们将暂别,但三年后,京师再见。”

  面对这一神秘预言,李景隆虽懵懂,却深信不疑,毕竟苏铭的神奇已让他深信不疑。

  他应道:“舅父大人,我明白。”

  “在这三年里,你是否有所准备。”

  朱元璋缓缓问道,眼中闪烁着期待。

  李景隆点头回应:“我明白,舅父,您有所嘱托。”

  朱元璋凝视着他,语气严肃:“朕观察到允炆对你抱有深深信任,恐怕在藩王叛乱之时,他将授予你大将军之职。”

  说到这里,他加重了语气,“朕希望你能顾念亲情,留有一线生机。”

  他知道,尽管允炆可能面临困境,但他仍是皇家正统,掌控着数十万兵马。

  “战火无情,我们不希望看到你我的血脉于战场消逝。”

  初闻此言,李景隆心中满是委屈,仿佛被误解了。

  朱元璋的偏爱让他感到压力。

  “您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战场上牺牲,难道我就必须手下留情。”

  他心中暗自嘀咕,却也明白,这是一场复杂的游戏,而藩王们不会轻易妥协。

  他苦笑道:“舅父,您的孩子们,个个英勇如猛兽。

  湘王虽温文尔雅,但能挥舞百斤巨斧,在马背上舞动自如,这样的他们,若真的起兵,威力岂止寻常。”

  “我又能如何留情。”

  他质疑道。

  接着,他提出了心中的疑惑:“究竟哪位藩王会率先行动。”

  这个问题引来了朱标的兴趣,他们都带着好奇的目光等待答案。

  然而,朱元璋却显得有些尴尬,摸了摸鼻尖,暗示这是一个未解之谜。

  他随意猜测道:“无非是老二或是老三,还能有谁。”

  朱标闻言,赞同地点点头,两位兄弟骁勇善战,性格火暴,一旦被逼急,叛乱似乎在所难免。

  然而,李景隆听到这番话,表情骤然一变,惊愕地开口:“舅父……秦王和晋王……他们已经走在您前面了!他们的谥号还是您亲赐,他们怎么会有反叛的理由。”

  朱元璋与朱标闻言,皆大吃一惊,他们没想到,二、三子竟已离世。

  朱元璋内心震动,勉强保持平衡。他的三名子女,不幸先他离开人世,这打击令他难以承受。

  朱标看着父亲,心中充满悲痛,他明白,朱元璋此刻承受着怎样的痛苦。

  良久,朱元璋勉强平复心情,心中满是疑问:既然二、三子已不在,那么,真正的叛乱者又是谁?这疑问犹如阴云般笼罩在他的心头。

  在历史的长河中,究竟何人能承载起这般宏图壮志?老朱的心海中,却意外地浮现了一个不合时宜的形象——朱棣,他的身影刚闪现,便被老朱内心的坚毅瞬间抹去。

  这怎么可能?绝非是他那轻浮的四子所为,造反岂非儿戏,若无真才实学,早已动摇帝国根基。

  思绪翻涌,老朱陷入了沉思,他审视着李景隆,声音低沉:“你知道,我最信任的两位战将已不在身边,其他儿子怎能与他们相比。”

  他示意苏铭,话语中带着几分无奈,“苏先生,你的赞誉虽高,但请勿将才华为对抗自家血脉而挥洒。”

  李景隆表情凝重,仿佛背负着千钧重担,“我,大明战神,或许只是因平叛得名。

  毕竟,无论正义与否,叛军终究是叛军。

  而我,作为守护正统的将军,胜利即为荣耀。”

  然而,老朱的质疑无异于剥夺了他的光环,他不得不考虑对藩王手下留情,这无疑是对他的伟大形象的妥协。

  李景隆心中暗自愤慨,仿佛被无形的力量推到了风口浪尖,“陛下既然有此决断,九江自当遵命。”


  (https://www.zbbwx.net/book/3315084/11111087.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bwx.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bwx.net